R-300-329.bmp 

畫中一個鄉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曠野中,默默地禱告上帝賜予一天的平安生活。
米勒抓取了這樣一個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展示農村婦女的日常勞動生活。
這幅畫 無論是色彩還是牧羊女形象,都處理得非常細緻、統一、和諧,真實感加強了全畫的鄉土氣息。

          < 文句摘錄自:雷諾瓦拼圖文化坊>

(三十一)米勒-牧羊女

購買日期:2010/4/2

奮鬥日期:2010/5/29

編號:R-300-329

產地:台灣(雷諾瓦)

片數:300

價錢:290 (白菜二手拼)

費時:1小時45分鐘

心得:

   說到米勒,就會讓我想到前年的暑假,全家人北上看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記得當天是早上8點多出發去排隊,結果早已大排長龍,等到我們終於進入展場時,已經下午2點左右了……,而且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植物園那邊沒什麼椅子可以坐,天氣又好熱,等到看完展覽整個人都虛脫了,實在不是什麼快樂的回憶……

  不過雖然說到米勒就一定會聯想到拾穗,但是其實我最喜歡的是這幅牧羊女,我覺得比起拾穗,牧羊女多了一種閒適,一種自在的感覺,比較沒有拾穗那種勞動者為生活必須付出大量勞力辛苦工作 (不是說討厭那種感覺啦~只是比較喜歡自在的過日子,不要被生活綁著),所以當白菜要出清二手拼時就很開心的帶回家了XD

  話說這其實不是買的我的第一幅牧羊女,早在我和之綺去台北買那幅ブリリアントプリンセス的同時,我也順便買下了台製的500片牧羊女,結果後來在爬文時看到有拼圖玩家分享自己拼了台製拾穗的心得後,我突然就沒什麼動力打開那一盒牧羊女了,畢竟色澤很像的拼片,主要就是靠切割的品質來拼,結果那幅拾穗出現公車拼的情形好像還蠻嚴重的,我想既然拾穗是這樣,那牧羊女應該就好不到哪裡去吧!所以還是回頭買比較貴的小雷吧~

  雖然這幅才300片,但是我覺得這個的顏色都很相近,所以對我而言還算是有點小難度,先把邊框完成後(還好小雷的切割真的不錯,不然向這種沒有明顯色塊的邊框,我常常都拖到最後才拼。),就把最容易的地平線拼出來,還有牧羊女暗紅色的頭巾,之後就有點小麻煩啦!畢竟天空是一個顏色,草地又幾乎都是一個顏色,沒什麼好對圖的,所以先拼完巧克力牛奶色的天空後,稍微用羊咩咩的反光判斷那片是在什麼位置,接下來就是一直試囉!還好草地的部分在扣掉羊咩咩的頭和腳後也沒有很大的區塊了,所以以300片的拼圖來說這幅還在我的合理時間範圍啦!(雖然覺得這幅圖案1000片的應該也蠻好看,不過一想到難度和所要花的時間就覺得小雷還是指出300片就好XD)

  米勒的牧羊女真的蠻耐看的!忘記之前在那個網誌看過有人把這幅用金屬框裱起來,還蠻漂亮的!其實很想在這個週年慶去小雷試試,不過想裱框的圖案太多,而且覺得這次媽媽應該不會出錢,自己的錢又花光光了……),所以還是明年再說吧!

2010/9/27

 牧羊女外盒

這次的米勒拼圖主要是小雷配合"驚艷米勒"特展所生產的吧?!

牧羊女盒側 

這一側有畫作的介紹

盒側 

另外一側則是米勒的介紹

牧羊女完成圖 

300片的完成圖雖然不大,但是還是很有氣氛^^


補充資料:

尚-法蘭索瓦·米勒

  尚-法蘭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其一生可分為早年的「瑟堡時期」,立志成為肖像畫家(當時畫家謀生主要出路),和第二的華麗時期(「華麗」二字在法文原文是「如花綻放」),專畫宗教神話和裸體像;1848年後為躲避戰亂,到巴比松去,開始了他的「農民畫家時期」,直到過世。而大家注目的是米勒的第三時期。米勒認為繪畫是用以傳遞人類社會良知的工具,故他用畫筆對農民譜出許多的歌頌,如實描繪他們的生活態樣。

米勒簡介 (以下資料來自視覺素養學習網新華網靜寄東軒,春醪獨撫) 

  米勒是法國一位偉大的寫實主義田園畫家。批評家朱里亞.卡萊德在他撰寫的巨著《米勒藝術史》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劃出他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他出身農民,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筆觸親切而感人。

  米勒出身于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立志學習繪畫。後來到巴黎從師特拉羅虛學習。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畫一些模倣蒲珊和佛拉貢納的洛可可風格的香艷體繪畫,放在畫店裏出售。但是,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 他時刻希望著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法國農民純樸而勤勞的形象。1848年,他畫了一幅《簸穀的女人》,賣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動物畫家夏爾·雅克商量,用這筆錢到巴比松去定居。當時,畫家盧梭和狄亞茲已經在那裏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們的生活。于是, 米勒毅然邁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個晴朗的早晨,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5個孩子,同夏爾·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輛笨重的日式釋車,駛向離巴黎90公裏的楓丹白露,然後,背著簡單的行囊,步行來到巴比松村。這個農民的兒子終于又回到了農村,望著那兒的樹木和田野,他高興地喊著:“阿,上帝,這裏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聽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時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現在眼前。于是,以盧梭、狄亞紀要普勒、科羅和米勒為主要成員的、在歐洲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巴比松畫派”就這樣形成了。

  此後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許多法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畫作品《播種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禱》(1859)、《扶鋤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這裏完成的。他從不虛構畫面的情景,每一幅畫都是從耕耘著、放牧、勞動著、生活著的法國農民的真實生活中來的。

  在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國畫壇引起極大的反響,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絕。直到 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了社會的第一次承認,人們逐漸認識了米勒藝術的真正價值。胡梭有一句話讓我覺得下得很好:「米勒終其一生,為依賴他生活的人勞苦,像一棵接植太多果苗的母株,自己先行凋萎。」他的一生,物質生活極為不幸,有時甚至幾幅作品僅換得一雙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後,法國為購回《晚禱》一畫,竟花了80多萬法郎。

  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運中伴生。1875年12月22日,畫家在巴比松逝世。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他從 1840 年至逝世的三十多年間,所作的油畫約僅八十幅,而且多數是小幅。這並非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而是他重於思考。每作一畫經常重複思考,這可從他留下的許多素描草稿看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並不在於作品之多寡,只要能有幾幅作品在美術史上留名,也就足以永垂不朽。米勒就是如此。

  羅曼羅蘭曾撰寫一本《米勒傳》﹝The Popular Library of Art 叢書之一,1902 年在倫敦出版。﹞當時羅曼羅蘭正在撰寫「偉人傳」,1903 年出版《貝多芬傳》,1907 年出版《米蓋朗基羅的生涯》。他把米勒也列為英雄之一,因為他認為米勒具有忍耐、愛、勇氣與信念,從事藝術,深具不屈不撓的英雄精神。

  如同盧梭、科羅等風景畫家發現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一般,米勒也發現了平凡的勞動者的詩情畫意。不過,他筆下的農夫並不是天國中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米勒的美學,這便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法蘭西農民的形象。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米勒生平 (以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 1814年10月4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格魯什村(Gruchy),耕農家庭之子;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因父母忙於田裏工作,祖母是他從小最親近的人。
  • 1831年-17歲,創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 1832年-18歲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兩位當地畫家學習繪畫。
  • 1834年-20歲,到瑟堡學畫。
  • 1837年-23歲,獲得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向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從米開朗基羅、普桑、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 1839年-離開德拉羅什的畫室。
  • 1840年-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 1841年-在瑟堡與服裝店的女兒寶琳-薇吉妮‧奧諾結婚住在巴黎,3年後寶琳-薇吉妮患了肺結核病死。
  • 1844年-30歲,喪妻,回到故鄉。
  • 1845年-續絃,回到巴黎。
  • 1846年-與續絃的卡特琳‧勒梅特生下第1個孩子。
  • 1847年-米勒開始將他的興趣專注在鄉村題材的作品。
  •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龍」展出古典主義風格的《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和鄉村風俗畫《篩穀的人》。
  • 1849年-《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夏天時,由於巴黎動亂,米勒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這是他最貧苦潦倒的時期,一邊在畫室創作,一邊又必須為了生計在田裡耕作。
  • 1850年-米勒畫出了《播種者》。此畫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如作家維克多·雨果(1802-1885)、印象派畫家梵谷(1853-1890)等。
  • 1853年-正式和第二任妻子舉行婚禮。
  •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 1858年-《晚禱》(米勒死後,法國富商索夏爾以80多萬法郎購回此畫並於1909年捐贈給羅浮宮)。
  • 1862年-48歲,畫《持鍬的男人》。
  • 1867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與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
  • 1868年-54歲獲頒榮譽勳章。
  • 1874年-法國政府委託他繪製萬神殿大壁畫,但因健康問題無法完成。
  • 1875年-61歲時咯血病(肺結核)逝於巴比松。

其他畫作介紹 (以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視覺素養學習網)

拾穗

  拾穗一詞淵源於舊約聖經,指農民需讓貧苦人撿拾收割後遺留穗粒以求溫飽,而該畫除了描繪3名農婦在金黃色麥田撿拾麥穗情景外,其金黃陽光、彎腰等細節,另外呈現「英雄史詩般的崇高意境」。

  在 1859 年的《晚禱》及1857 年的《拾穗》之中,至今仍存在著與製做當時同樣感人的質素。米勒生長於諾曼第的農場,本圖是他在 35 歲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藝術方向的苦鬥時代之代表作。他討厭巴黎瘋狂似的氣氛及噪音,1849 年在巴比松的小樹裝莊找到他的憩息之地他在此地碰到了狄奧多爾‧盧梭,並結為知交。這個時期對米勒而言誠為幸福的時期。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這特別可以見諸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稻田中站立的三個人。其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及風景處理上對於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點特別引人注目。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在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這一點異乎經常聽懂﹝森林語言﹞的其他巴比松派畫家。其後梵谷還臨摹過米勒的作品。

晚禱

  本圖描寫兩位年輕夫婦聽到向晚的鐘聲,虔誠的向神禱告的情景。在遠遠地可以看到教會尖塔的黃昏田地上,兩人如剪影般凸顯出來的姿勢令人感動俄國大文豪托爾斯太極力稱讚這幅畫,米勒也因此畫而聞名世界。

  米勒在這幅小品中畫上廣漠的空間,並且加入浩瀚無際的感懷。據他說,他想起了幼年時和祖母在田裡祈禱,而畫此畫時他的祖母和母親早已去世,對遠離的時間、空間的回憶,都凝聚在畫中。

播種者

  這幅畫的播種者以隆起的大地為背景,特別誇張上流階級對貧民階級的專橫,藉以加重由危機思想宣傳所造成的憤激。

春

  這是最晚年的四季四部作品當中的一幅,在這四部當中,是幅特異之作。米勒大多將其對自然的專念表現在農民身上,唯獨晚年的這幅畫,正面接近自然想斷定自然的神秘。

巴比松畫派 (以下資料來自靜寄東軒,春醪獨撫維基百科)

  「巴比松畫派」,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一群作家團體集結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楓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小村莊:「巴比松」(Barbizon),走入自然寫生。這些畫家憧憬大自然神秘、樹木之美,以清新不矯飾、更貼近大自然的態度畫風景畫,展現自然本身的本質與深度。以「寫生」方式作畫,與風景的單獨幽會─原來在我們時代裡稀鬆平常的寫生,在以前可能充滿抗拒甚至是創舉。這些群聚巴比松的作家,被人稱為「巴比松畫派」,扮演著繪畫史中承先啟後的角色:他們繼承荷蘭風景畫、英國風景畫的技法與精神,也影響到印象派的和後期田園派的畫風,同時也與當時正在發展的攝影技術互相切磋影響。

  1848年的二月革命,帶來法蘭西第二共和。這個時代同時也是社會變動最激烈的時代,工業革命起飛之後城鄉差距、大量人口湧進都市的適應困難,工農的生活面臨激烈的轉變。人類千年來賴以維生的耕作文化,遭到工業革命的挑戰。上世紀盧梭鼓吹的自然主義,也在此時漸漸發酵。社會開始把目光轉向以前一直視為理所當然的「農民」。1850-1880年間,是農民文化最當紅的時候,一方面農民(人民)被視為革命的民主英雄、新時代象徵,藝文界開始關注到「人民」和寫實。思想界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讓人開始關注工農;工業革命討論的「剝削」也讓他們帶著受害者的聖潔形象,思想家們幻想著勞動流汗、無剝削的烏托邦。

  所以可以說,這個潮流是對消逝的價值觀的輓歌,同時也是對工業革命的反動。工業革命求進步、求生產值的提高,求成本的計算,某種程度上開始去人性化;而巴比松畫派對紛亂局勢和工業革命的反動的答案,正是走入鄉間,從勞動美學和大自然,尋找失落的風景。

  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科學風景畫法的西奧多·盧梭、柯洛、讓-弗朗索瓦·米勒和查理-法蘭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其中盧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其他比較後期的有居勒·杜普雷(Jules Dupre)、康斯坦·特羅雍(Constant Troyon)、查理-愛彌兒·查克(Charles-Emile jacque)、那西斯-維吉勒·迪亞茲(Narcisse-Virgile Diaz)等重要成員。

  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中的優雅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人心趨向於隱居,所以巴比松畫派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替後來1860年開展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巴比松七星則是與巴比松畫派最常相連在一起的名詞,意指(不僅七位)重要的畫家:米勒、柯洛、盧梭、查克、迪亞茲、特羅雍、杜普雷與多比尼,此名詞是否由西方藝術界為了宣傳巴比松畫派所發展出來的,目前尚無資料考據,然而在2004年的上海藝術博覽會與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藝術展覽中,都使用了這個名詞。另有一說是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繁多,故將畫得較為傑出的幾人合在一起稱巴比松七星。

 

另外放上兩段蔣勳介紹米勒畫作的影片

 

arrow
arrow

    April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