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RODUCT_AM300-227

相信看過天空之城的人都對這個場景很有印象吧!我好喜歡天空之城這一部動畫片~


(六)天空の城ラピュタ-空から降りてきた少女 (天空之城-從天而降的少女)

購買日期:2009/6/2 (和法蘭德斯的犬一起加購得)

奮鬥日期:2009/6/266/27

編號:AM300-227

產地:日本(artbox)

片數:300

價錢:535

費時:一個半小時左右

心得:

        每次我在看拼圖的價位的時候,都覺得買越小的實在是越不划算,因為108片的拼圖價位大概360(一片大約3.5)、300片的大約550上下(一片大約1.7左右),500片的大約要750元(一片大約1.5元),而一千片拼圖大約950元(相當一片0.95元),二千片的就更划算了,大約1600左右(一片大約0.8元),也就是說,拼圖買片數越高的越划算,而且也越有挑戰性,所以之前我都是買一千片以上的(透明拼圖除外),不過呢!宮崎駿的拼圖有一個很討厭的地方是:迪士尼的拼圖同一個圖案幾乎都會出二到三種不同的尺寸,而且幾乎都會有一千片的,可是宮崎駿的拼圖每個圖案往往只有一個尺寸,結果很多漂亮的圖案都讓我猶豫很久,到底要不要買比較小size的呢?最後,經過幾番猶豫,決定買下這幅好像快要絕版的從天而降的少女(天空之城)(會決定蒐集300片左右的拼圖還有另一個原因是一千片的拼圖真的很佔空間,如果到時候全都是一千片的,那我家一定沒有地方擺了,而且在我看到有的裱框店的網頁有圖片是把三幅108片的拼圖裱在一起後,我就想到,我可以拼個大約四幅的圖案,然後把他們都裱在一起啊,這樣就變成更大幅的畫,而且還可以欣賞到更多美麗的圖片~)

        雖然是300片,不過因為背景有一大片是藍色的,所以一開始在分類的時候還是有點小麻煩,畢竟我的功力還沒有辦法把不同深淺的藍色分出來(除非深淺相差很多)。巴魯和希達的部分一下就拼完了,礦場支架還有希達周圍的亮光也不難拼,不過在進入到整個夜空的時候,也許我的手感真的有進步耶~因為我覺得好像拿起來的時候幾乎都對,真是令人開心!於是這幅拼圖就在輕輕鬆鬆的氣氛下拼完囉!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我拼的第一幅日本製的拼圖耶~(透明拼圖不算),之前在部落格中看到不少專業拼圖玩家都說日本製的拼圖有多棒多棒,說密合度有多高、切割的多好,不會發生一個拼片可以放在很幾個地方的問題,而且拼完了可以直接整幅拿起來都不會掉片,因此我對這幅可是充滿了期待!看起來是比台灣的拼圖厚一點,至於密合度呢?後來才發現原來密合度是指容不容易出現公車拼啊!但是我之前拼的台製拼圖因為是卡通圖,所以沒有特別研究手感耶~(不過拼完後我有試著整幅拿起來,倒真的也可以拿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三百片比較小比較輕!)

2009/9/7

        話說我明明都很珍藏拼圖的盒子的(至少盒蓋),但是這幅的盒子卻被我丟掉了…,爲什麼呢?是因為我把盒子拿來分類2000片的古世界地圖,但是很不幸的那幅拼圖受到了之前2000片的迪士尼動畫大集合的蟲蟲荼毒(簡單的說就是不小心長蠹蟲……),所以只好忍痛丟掉,唉~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怎麼驅蠹蟲啊?(之後還會再寫一篇詳細的文章解說我和蠹蟲的孽緣……),總之,至少拼圖沒事,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2010/8/28


再來就是欣賞拼圖照啦!

從天而降的少女(無閃光)

這張是沒有開閃光燈的

從天而降的少女(有閃光)

開了閃光燈就是會有光圈(但是我一天到晚手震,如果不開的話好像容易照片糊掉,唉~)


 

補充資料:


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於1986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也是吉卜力的第一部動畫電影(風之谷推出的時候尚未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天空之城》的原作、監督、腳本和角色設定都是由宮崎駿來擔任,使得這部作品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宮崎駿的理念。出現在《天空之城》中的空中城堡拉普達(Laputa)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知名小說《格列佛遊記》(出版於1726年)中的飛島國。


本片評價

《天空之城》目前在爛番茄網站中得到92%的正面評價。《天空之城》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中則得到8.1分的評價。


背景設定

《天空之城》的世界確實是在地球上,不過是發生在架空歷史小說中。天空之城中沒有任何地方與現實世界的地理相符合。其中,飛艇是使用具有浮力的氣體來飛行,不過與飛船不一樣。海盜的撲翼機與軍隊的飛機也都與現實世界的飛行器相異。因為巴魯的父親所拍攝的照片是在1868年,所以故事是發生在1868年至1900年之間。


各文化對本片的影響

歐洲的影響

《天空之城》也引用一些舊約聖經的故事。其中拉普達的武器被比喻為舊約聖經中,毀滅索多瑪與蛾摩拉的天火。軍隊的駐紮地為中古時代的城堡,村莊擁有哥德式與半木造的建築。電影中也出現英國式的採礦建築、服飾、交通工具與具有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海盜船。

電影開頭出現的飛行機器則與李奧納多·達文西所繪的早期木製直升機相當類似。

威爾斯的影響

電影中出現的一些建築是從威爾斯的採礦城鎮所得到的靈感。宮崎駿在1984年首次造訪威爾斯,而且見證礦工的罷工事件。他在1986年回到日本準備拍攝《天空之城》,並且將他在威爾斯的經驗融合在電影中:「我剛好在礦工罷工後抵達威爾斯,我欽佩他們對於工作與社群的聯合抵抗方式,我像要將這種社會的力量反映在我的電影中。」宮崎駿告訴《衛報》說:「我欽佩這些人,我欽佩他們為了挽救生活而戰鬥的方式,就像日本的煤礦工所做的。許多我這個世代的人將這些礦工視為種象徵。

印度的影響

《天空之城》的創作過程中也使用了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素材。如女主角希達的名字來源於《羅摩衍那》中羅摩的妻子悉多(Sitā),以及將拉普達的武器描述為印度史詩中的天帝因陀羅之箭。


劇情簡介(怕被雷到的人不要再往下看囉!)

人類自古對天空著迷,因此逐漸創造許多高科技的飛行機械,最後人類創造了飛行城市與要塞。後來飛行城市被毀,倖存的人們返回地面。最後只剩下一個稱為拉普達的飛行城市仍然留在空中,隱藏在激烈風暴的雲層中。大部分的人認為它是虛構的,而有些人則相信它是存在的,並且試圖尋找這座古代的城市。

小姑娘希達(Sheeta)是傳說中“天空之城拉普達(Laputa)”王族的後裔,那曾是超越地上文明不知幾千年的空中文明,但不知為何,希達的祖先離開“天空之城”,拋棄發達的科技,在地面上過起隱居的生活。然而一天,幾個不明身份的男子出現在她家門口…… 

故事由希達所坐的軍隊飛行船遭到空中海盜的襲擊而開始。爭鬥中希達從萬米高空的飛行船上跌落下來……故事另外一個主人公少年巴魯(Pasu)是礦工機師的徒弟,這一天收工時,發現天上有個亮晶晶的東西正在慢慢地下落。他飛也似的跑過去,發現是一個好可愛的女孩子,在一團藍光的包圍下從天上飄下來了……   第二天希達在巴魯的房間裏醒來,發現房裏有一張“天空之城拉普達”的照片。這是巴魯的父親冒著生命的危險歷盡艱險才拍到的真正的天空之城,但除了斯威夫特之外,沒有人相信他。於是父親在鬱鬱寡歡中去世了。巴魯發誓,一定要向他人證實,世上真的有天空之城存在!   

嗅覺靈敏的海盜很快就找上門來了。接下來就是一段令人眼花繚亂的追捕與逃跑鏡頭,最後二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掉入萬丈深的礦井,希達戴的飛行石又一次發光,令他二人安全飄落。礦井中,飛行石和井下的礦石發生共鳴,原來這裏曾是開採飛行石原料的地方,但提煉飛行石的技術,傳說只有拉普達人才掌握著。

二人剛出礦井,就被軍隊的人抓住了。希達被帶往要塞,在那裏,一個叫穆斯卡的人給希達看一個巨大的機器人,說是從天空之城掉下來的,憑當時的科技無法令它再啟動。當天晚上,希達念起祖輩所流傳的尋求幫助的咒語,飛行石發出光,令機器人再次活起來,整個要塞變成火海。   

巴魯趁亂和海盜達成聯盟飛入要塞救出了希達。匆忙中希達丟失了飛行石,而穆斯卡得到了寶石,命軍隊按照寶石上聖光的指引,飛向天空之城。另一方,海盜媽媽從希達的記述中算出了天空之城的方位,帶著希達的二人乘海盜飛艇全速前進!即將到達之時,忽然前方出現龍捲風,和穆斯卡的艦艇又狹路相逢,交戰中巴魯和希達的滑翔機被捲入龍捲風裏。  

這裏是被上帝拋棄的領域,自然的恐怖與眾神的憤怒在這裏集結,飛越濃重的黑暗,在縱橫飛嘯的電光中,穿過閃電的回廊,突破生與死的界限,命運之門再次敞開在少年的面前……龍捲風的中心,正是傳說中的飛島“天空之城拉普達”!這兒是寂靜的天堂,只有機器人值守的空中都市,植物和遠古生物的家園。   

宮崎駿的作品中,科學技術最好的地方往往沒人居住。反之,“風之谷” 中為生存而奮鬥著的人們雖然只有古老的技術,但卻是機器的主人,《天空之城》的飛行海盜們也是這樣。   

穆斯卡抓住了海盜們,也來到了拉普達,他迫使希達和他一起進入中央控制室,啟動黑石碑上的文字,即將開始他稱霸世界的野心。希達搶回飛行石,為了阻止穆斯卡,她和巴魯一起念起毀滅一切的咒語:巴魯斯。拉普達解體,邪惡和助紂為虐的武器系統一同化為大氣層的火球墜入海中,而使拉普達漂在空中的巨大飛行石結晶載著拉普達的生命之樹,上升到天空的盡頭……


片中歷史背景

這個世界的歷史可從影片中的許多地方得知:

拉普達在古代曾是世界上的霸主,它很可能是漂浮在空中的國家,並且在底部或兩側有類似螺旋槳的構造。陸地在古代也可能是附屬於拉普達之下。在故事中,拉普達已經被遺棄700年,而且是由巨大的「飛行石」來控制。皇室的成員遺棄這個城市,留下頂端的高科技房間與溫室。中心的樹木將根部蔓延進城市的核心與底部。

拉普達至少擁有3個露臺在建築的頂端,甚至可能多達5個。拉普達可能因為與土地過度疏遠,遺忘與土地的親密連結及過度信賴高科技來解決問題而被遺棄的。

影片開端的木板畫顯示拉普達擁有風車與窯,它們設立在山坡上,並且有人維護它們。隨後,風車變成巨大的機器(可能是風力驅動的),並挖掘地面。然後飛機、直升機與自轉旋翼機出現在畫面中,類似拉普達的城市於是出現。


象徵意義

拉普達代表一個夢想,然而這個夢想最終以毀滅告終,故事的本源是淒美而帶悲劇色彩的,一如希臘神話。 

然而,兩位小主人翁追尋天空之城的歷程,其實就是每個人追尋理想過程的寫照。雖然理想最終破滅,不過,我們有過追求、有一顆勇敢的心、有一個美好的過程,所以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主題曲表達的也正是這麼一種帶著淡淡的憂傷,在淒美中,充滿憧憬、嚮往、奮進、不屈不撓,明知悲劇的結果,也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精神。



看了這麼多文字,來看一段天空之城的片頭片尾吧!

 

片頭的部份等下可以搭配下面的影評喔!


影片賞析

(文章轉自百度百科,有興趣者可前往深入閱讀)

 

1、文明的困惑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有一個巨人,他是大地的兒子。大地母親賜予他無窮的力量,沒有誰能夠戰勝他。但有一次,他的對手將他誘到空中去決鬥,雙腳離開了大地的巨人無法再從母親那裏獲得力量,最終戰敗被殺。離開了大地母親的懷抱,即便是神勇無比的巨人也會變得不堪一擊。古希臘的先民們也許沒有預想到他們那個時代裏尚如嬰兒般的人類文明會成長為今天巨人般的現代社會,但他們當年先知先覺般地試圖通過神話留給後人的這個忠告,卻在被人類遺忘了數千年之後,由一位東方人在這喧囂的世界中用心靈聆聽到,並用他那獨特的、比神話故事更有震撼力的方式,向世人解讀出來——這就是動畫電影大師、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和他的作品《天空之城》。

  情節的設定

   縱觀宮崎駿的所有動畫電影作品,不難發現飛翔是其永恆的主題。在本片中,他更是將舞臺搬到了一座空中樓閣之上——天空之城拉普達。這是一座以反引力裝置的飛行石為懸浮動力的空中城市。滿懷強烈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的宮崎駿試圖通過對文明失落的根本原因的追問,影射出人類文明的現存弊端,並對文明如何才能生存、發展的哲學命題進行探討。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拉普達這座虛構的天空之城的興衰來表現出來的。

  在影片中,拉普達城出現時已是一座空無一人的廢城。人們只能通過巨大的飛行石、不計其數的機器人、堆積如山的財寶來遙想其當年的繁盛。宮崎駿顯然無意于著重向觀眾介紹拉普達文明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他僅僅是以這種曾經極度繁盛的文明的最終毀滅來強烈地震撼和衝擊每位觀眾的心靈,從而對現代社會中的芸芸眾生提出質問,並最終來思考人類文明應向何處發展的現實問題。

  當然,宮崎駿不會像某些所謂的科幻片那樣淺薄地將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歸功於外星文明的教化或神秘力量的恩賜。他在觀眾通常不太注意的片頭中,以短暫的幾十秒鐘時間,用幾組畫面向觀眾簡單而有序地展示了這個神秘文明的演化過程:

  風之女神微笑著俯視大地,她輕緩地吹著一陣陣和風,吹散了雲層,也吹散了拉普達人心頭的蒙昧。於是,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拉普達人架起了第一架簡陋的風車。繼而風車進化了,它有了高聳的塔樓作軀幹,無數的齒輪和杠杆作肢體。接著,拉普達人的採礦機不停地向地下深入挖掘。在地面上,綠色的草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工廠和不停地冒出滾滾濃煙的煙囪。同時,拉普達人也沒有停止向天空進軍的腳步。由單個的簡單的飛艇到配有先進動力源的飛行艦隊;由靠無數螺旋槳才能緩慢升空的形如航空母艦的空中母艇,到只需底部的一個大螺旋槳就能懸浮於雲端的空中城市;直至配備有反引力裝置飛行石的天空之城拉普達。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風之女神的眼中,僅僅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接下來,伴隨著烏雲和閃電,一艘龐大的飛行器從天空之城飄降地面。從那裏走出成群結隊的人們,投入到大地的懷抱中。風之女神依舊含笑地關注著這一切,依舊用柔風輕撫著大地。最後一個畫面中,在廣袤的綠色草原上,又出現了一架簡陋的風車,旁邊站著一個提著竹籃的小女孩——希達。和風緩緩地撥動著風車,也輕輕地舞動著希達的衣裙。一切有如一幅靜謐、祥和、自然的銅版畫。翻開這恬美的扉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隨即展開。片頭中留給觀眾的那些懸念也隨之被慢慢解開。

  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少女希達和少年巴魯以及海盜、軍隊、穆斯卡等三股勢力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歷險記。在情節上分別以現實的和歷史上的拉普達文明為明暗兩條線索,並利用兩者的交錯來推動情節的演進。下面讓我們跳出影片情節的先後順序,而按照時間的流程來重新審視一下故事的來龍去脈。

  很久以前,拉普達人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之後,擁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他們從埋藏於大地深處的礦石中提煉出飛行石的結晶體,建造了天空之城拉普達。七百年前,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返回大地,並散居於大地上的各個角落裏過著平靜的生活。時光飛逝,希達作為現在的拉普達公主,從母親那裏繼承了王室世代相傳的飛行石,同時也銘記下了能喚醒飛行石魔力的咒語。雖然希達一族對遠世的繁華早已淡漠,但拉普達王室另一族的後裔——穆斯卡卻是野心勃勃,他一直企圖重返天空之城,並利用其統治世界。而在這七百年間,大地上人類的文明也在飛速發展。隨著飛行技術的成熟發展,人類不斷地尋找著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有人還曾經親眼目睹過這座神秘之城,巴魯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某一天,從天而降的一個拉普達機器人,更是證實了天空之城的存在,堅定了人類尋覓它的信念。尤其是在機器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尖端智慧,更是地面上的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於是,政府出動了大批軍隊,還派遣了一個由穆斯卡領導的類似克格勃式的神秘組織一起來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與此同時,一群垂涎于拉普達財寶的海盜也在行動。最終,為了不讓穆斯卡的野心得逞,希達和巴魯一起念出了毀滅之咒,天空之城的科技、財富和武器等所有拉普達文明的痕跡統統化為灰燼,只剩下一棵大樹載著拉普達城的殘骸永遠地消失於天際。

  思考的軌跡

   在對全片的時間脈絡進行了梳理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宮崎駿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上。

  第一個時間點即七百年前,宮崎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拉普達人為何要放棄已有的繁華和強盛而重返大地?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上的建築只是由於年代久遠而顯得古舊,一點也看不出遭受人為侵略或被自然災害破壞的敗落。無盡的財寶完好地封存於倉庫中,根本沒有遭遇洗劫的跡象。成百上千威力驚人的機器人沉睡于類似蛋殼的裝置中,毫無曾經戰鬥過的傷痕。由此可見,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的原因並非是遭到其他文明的攻擊或者內部戰爭,也不是因為自然因素的侵襲,更不是由於自身財富或能源的耗盡和枯竭。也就是說,拉普達人根本不是被迫地背井離鄉,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他們自覺自願地選擇了放棄一切而回歸大地。由此我們會進一步思考:拉普達人為何會心甘情願地捨棄天空之城,而腳踏實地地去過那種原始、簡單卻平靜、恬適的生活呢?

  顯然是因為拉普達人察覺到了表面的繁盛下所潛伏著的危機。正如希達最後對穆斯卡所說的那樣——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武器、擁有多少恐怖的機器人,離開了大地的泥土,拉普達文明的生命之樹就不能夠生存。

  也許,當拉普達人終於使自己的城堡浮上天空,使大樹之根游離於土壤的時候,他們還沾沾自喜於自己扭轉乾坤的力量,還沉醉于飛翔於雲端的快樂,還洋洋自得于對自然的控制和對大地的俯視。不過,當天空之城越飛越高,自身文明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他們終於通過不斷的自省,悟到了自己的文明只有在代表著自然的大樹的蔭護下才能生存發展,正是大自然給了拉普達文明以生命力。於是,他們毅然放棄了那些現代人類夢寐以求的東西,褪去了拉普達文明浮華的外衣,讓它如初生的嬰兒一樣,以最本真的狀態重新投入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

  這種回歸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意味著一種文明的倒退或者說是消亡,但就其本質而言,卻是文明進步的一種標誌。因為它表明拉普達文明在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從而也證明拉普達文明自身在文明程度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進而我們可以說,拉普達文明正是在拉普達人於七百年前集體回歸於大地、回歸于自然的行為中得到了昇華。

  第二個時間點即希達和巴魯一起念出毀滅之咒的一瞬,拉普達人封存在天空之城裏的,那些在現代社會中被普遍用來判斷一種文明是否先進是否強大的東西,最終還是灰飛煙滅般地消失於天空。還有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黑色半球體也崩潰、瓦解得如此迅速。此時,宮崎駿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如此強大,如此可怕呢?

  表面上看起來當然是希達的一句咒語,但實際上卻是無盡的貪婪、欲望和野心——這才是毀滅天空之城的真正元兇,也是導致一種文明歸於消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將文明比作人體,那麼貪欲並不是破壞其生理機能的病毒,而是直接操縱其精神和思想的惡魔。它會將文明的軀體——科技、財富和武器的效用向邪惡的方向發揮到極致並以之去破壞一切直至自我毀滅。

  當天空之城已經處於野心家穆斯卡的控制之下的時候,當大地上的生命都在天火武器系統的炮口下戰慄的時候,拉普達文明的毀滅已成定局。這樣先進、發達的文明都無法擺脫被貪欲控制的命運,最終甚至不得不以自我毀滅來做最後的反抗,如此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惜、可歎、可悲。

  即使沒有穆斯卡,隨著飛行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最終也會尋找到天空之城拉普達,並會在貪欲的驅使下利用被封存於其中的東西來進一步統治自然,甚至自相殘殺。到那時,拉普達的文明還是在劫難逃,而人類的文明也勢必葬送在自己手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本片中,宮崎駿的思考是分為兩個層次的:在第一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文明與自然的關係,就如同樹木與泥土的關係一樣。如果不植根於大地的泥土,即使是參天大樹也無法存活。同樣,妄圖脫離自然、控制自然、淩駕于自然之上的文明也一樣無法生存。只有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文明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第二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如果說自然會賜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話,那麼貪欲則會奪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徹底毀滅文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兩個層次的思考並不是一種平行的關係,而是交織於影片之中,並最終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問題貢獻了一條真知灼見、一劑苦口良藥——只有融合于自然,並能抵禦住貪欲侵蝕的文明才能不斷進步以至永存。應該說,正是這種結合人類自身現實命運的人文思考,形成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永恆的魅力。

  未解的難題

   如果沿著宮崎駿的思路對拉普達文明的得失與興衰做更進一步的深層次分析,我們會發現影片中仍留下兩點懸疑令所有的觀眾一起去思索:

  其一,如前所述,拉普達人的回歸行為是拉普達文明進步的一種標誌。但這是一種認知和精神層面上的進步,並且拉普達人獲得的這種進步是以現實和物質層面上的犧牲為代價的。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可以實現精神層面與現實物質層面相並舉的進步之路呢?追求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追求融合于自然的生存狀態,一定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人為的科技能否完美地融合于原生的自然呢?

  拉普達人回歸大地後雖然過著安適恬淡的生活,但是同時也必然要忍受繁重、辛苦的勞動。我們不禁會想,以拉普達人的聰明才智,能否改造幾個機器人讓它們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自己悠哉遊哉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其二,拉普達文明毀滅了,但貪欲這個罪魁禍首並沒有隨著天空之城的崩潰而消失。相反,它正以勝利者的姿態獰笑著,而它的魔爪下一個伸向的也許就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宮崎駿通過在影片中對現實世界林林總總的影射,來反映他內心對於人類文明前景的憂慮。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本身就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許多曾經輝煌但現已消亡的文明的縮影。看到那座浮於天際的城市,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已化為流星的和平號以及人類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細心的觀眾還不難發現,影片中出現的巨型空中戰艦,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以空襲英國的齊柏林式飛艇為原型的;軍隊中那個大腹便便的將軍,胸前掛著的也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納粹鐵十字勳章;拉普達在穆斯卡的控制下所發出的天火,與廣島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雲無甚區別;而被穆斯卡控制後高懸於大地上的已伸出武器的半球體,不是正好象徵著從東西方冷戰開始至今一直懸於人類頭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嗎?

  拉普達文明在貪婪、欲望和野心面前所表現出的無力、無助和無奈已經為我們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而現實世界中的這一切,卻似乎表明人類仍在執迷不悟地、一步步重蹈著拉普達文明的覆轍。那麼人類究竟能不能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呢?人類憑自己的努力,到底有沒有可能探尋出另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以避免悲劇的重演呢?

  對於上述這些決定著人類自身文明的興衰、存亡的問題,宮崎駿並沒有在本片中給出答案。也許他也無法給出答案,因為這些問題必須彙聚全人類的智慧去思考。在本片中,宮崎駿通過清晰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懸念迭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天馬行空、經天緯地的虛構想像,將動畫電影天然的娛樂性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深地感動了無數觀眾,同時也必然引發觀眾對人類文明的關注、反省和思考。而照亮人類文明前景的火炬,也許將由這些受到感動和啟發的觀眾的腦海中劃過的一簇簇星星之火所點燃。從這個角度來說,宮崎駿既是一名卓越的電影導演,更是一位人類思想的先行者。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天空之城》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宮崎駿一人在其中兼任了原作、腳本、導演和角色設定四項重任,從而使得這部作品從頭至尾注入了純粹的宮崎駿理念,而成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這部作品所獲得的熱烈好評和巨大成功,不僅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事業發展贏得了良好的開局,也對宮崎駿日後的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中作為思考的主線,貫穿於宮崎駿此後創作生涯的,正是本片中所提出的兩個斯芬克斯之謎般的未解難題。

2、作品中寓含神話結構 

  在導演宮崎駿的構想裏,天空之城並不是圍繞著空心的浮島,雖然飛行石供給天空之城的能源,卻不是唯一的核心所在,真正撐起天空之城的是,是那根參天巨樹,令人印象深刻!這棵樹使我想到神話結構的問題。為什麼是樹?而不用其他的東西?天空之城究竟是靠什麼樣的系統在維持,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古老的農耕文化與狩獵文化/畜牧文化諸民族的世界觀來探討。

  不管是父系社會也好,母系社會也好,農耕文化的世界觀,有一套公式可循,那就是大地-肉體-靈魂-生與死,由這些來形成世界的圖像,進而內化到人們的心中,就好像中國以五行來看待萬物消長,而人的身體五臟六腑也以五行來說明內部的運作與調和;靈魂離開了身體,必須入土為安。在這個秩序裏,大地占了極重要的角色,就好像希臘神話裏的大地之母蓋婭是孕育萬物的女神,而中國的女媧,也是以泥土造人,以泥土補天。萬物皆植根於大地,就好像希達面對穆斯卡最後說的如穀之歌,與風共舞,與種子過冬,與鳥共鳴,無論多麼可怕的武器,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機械兵,人一旦離開泥土就活不下

  然而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滋養的民族,他們基本的自然-世界觀,又是如何呢?以本來的素材〈森林-海洋-天空以及星辰-動物-力量〉建構的公式,更擴大了農耕文化的視野。如果我們把世界觀和神話擺在一起,就會發現它們的一致性,神話與其被創造出來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宮崎駿在動畫影片中也展現他的神話觀,從《風之谷》、《天空之城》、《魔法公主》、《神隱少女》,一路走來,不變的是以撐起的神話結構。

  像是《風之谷》因為人類的污染,造成腐海的蔓延,森林的功能在於淨化,以確保地下水源不被污染;像是《龍貓》裏孩子們和胖胖的龍貓,在夏天的夜晚,種橡樹,只要心裏想著會長高,樹彷佛吹汽球一樣膨脹,快速地發芽、茁長,在孩子的心裏埋下種子,樹成為人格教育的隱喻,如同中國人所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像是《魔法公主》扣緊毀滅性武器禁絕後,人類文明的再生與發展的母題,而森林裏住著野豬(山神),山獸神(介於人與神之間的聖獸,其形體時有變化,神出鬼沒,掌管萬物的生命)當人們任意地開採自然資源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動物無棲身之處(像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正面臨相同的處境,為了生存,當地原住民必須燒林以辟田耕作)。影片到了最後,則是以山獸神之死來交換自然環境的恢復,著實令人感到悲哀;像是《神隱少女》最終前往沼底的電車,來到了猶如《龍貓》片中出現的鄉間森林,也暗寓著日本必須重新回到過去的農業社會來思考資源過度浪費以及社會價值迷失的課題,無言的森林傳達了回歸的命題。還記得,千尋的爸爸也是開車在森林裏迷路的,失去的東西,卻等到拜訪了住在森林裏的錢婆婆才找回來。到了結尾,千尋和爸媽穿過車站的隧道,開車走出森林,故事始于森林也終於森林,這是善的迴圈,這也是輪回。

3、轉生之章 

  照葉林文化論

  如果看過宮崎駿早期的畫風與題材,可以發現到他的畫風與後來的動畫電影有顯著的不同。幾部長篇動畫片拍攝下來,走出了另一個嶄新的視野。宮崎駿面臨一個思考上的大轉變,是1970年代後半的事,當時他接觸了植物學者中尾佐助所主張的照葉林文化論

  遠古的地球,從喜馬拉雅山麓一直綿延至日本,常綠的照葉樹林呈帶狀分佈,生長得十分茂密,在這個範圍內的,各地以森林為根據地發展出來的文化,食衣住行的傳統有著許多共通點,可以視為相同的文化圈。另外,照葉樹林只生長在溫暖潮濕地帶,再生力特別強,因此即使人為加以破壞,隔了幾十年又能恢復原本的面貌,即使是屬於先進國家的日本,照葉樹林仍能寬容地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個理論的重心擺在不論是國家或是民族,原生植物的屬性決定人類的文化。

  這樣的觀點,為宮崎駿的思想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他發現原來自己對於暗郁的森林以及日本的繩文文化有著憧憬,好像找到了尋覓已久的水源。對於祖國的歷史、與政治、經濟體制,他的看法比較偏向左派,反而對於中亞、東歐、歐洲諸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動畫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背景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當他確立了把世界觀和森林連系在一起的子民=日本人這套邏輯之後。他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風土以及照葉樹林的特色。

  面對被獨裁者、軍火商和資源大量消耗的世界,唯一的做法就是採取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態度,世界的秩序終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平衡過來,新聞所見的天災僅僅是大自然反撲的一種手段,目的在調整生態環境達致新的和諧狀態。宮崎駿作品的主題在進入1980年代以後,踏進了複雜難解的思想領域。不再只是圍繞著冒險故事打轉,也希望在其中表達對人與自然互動的課題。這時候,宮崎駿作品是以照葉林文化論為核心,開始朝植物學、考古學、民俗學探索,只是他始終不願被定位,仍持續尋找新的可能。

  人與土地共生

  《天空之城》的片尾,抱著必死的決心要拯救希達的巴魯,最後兩人被天空之城僅存的大樹樹根所救,暗示著財寶與武器爭奪戰的外部,應該還有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世界──“人與土地共生的主旨昭然若揭。雖然並沒有詳細說明,未來人與土地共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形態?但是從天空之城美好的空中花園,我們彷佛看見宮崎駿心中對於美好的未來透視圖,從《風之谷》的殘破荒蕪又倒退,回到他早期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的時代,即使是高科技的帝國,還是被生命力強勁的大樹所寄生,整個城堡中到處都是蔓生的植物,猶如原始森林一樣。暗喻著文明破滅之後,人們依然可以找到新天新地,追尋自己的伊甸園,讓後代子孫能延續下去。就好像身為公主的希達,雖然眼睜睜看著祖輩的基業在瞬間瓦解,但是她澄澈的瞳孔中依然閃耀著希望之光。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毀滅性武器如原子彈、核武的威脅,以及獨裁者的嘴臉,甚至也預言了如果發動毀滅性武器,世界將藉由人類的手消滅,這部作品公開放映於1986年,當時各國仍在進行軍備擴張的競賽,也是冷戰結構將要徹底崩壞的前三年,1989年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宣佈合併,蘇聯共產體制瓦解,冷戰時代正式結束,進入了後冷戰時代。宮崎駿的先知先覺,開啟了世紀末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確實有激勵人心的作用,即使單純地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看,也能夠領會故事的背後,是一個人心所向往的桃花源。

4、冒險故事現代版 

  回到孩子們最喜歡的冒險故事,我們看到了巴魯和希達兩人互相扶持,彼此搭救對方,彷佛受到命運的主使,但是他們兩人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命運,也沒有逃避也沒有放棄,當希達為阻止穆斯卡企圖用飛行石及機器士兵來稱霸全世界,而念出毀滅的咒語巴魯斯!,整個拉普達旋即崩潰,好像解開了千年的咒縛似的,被王宮繁茂的大樹保護的兩人,即使沒有了手中的飛行石也絲毫不以為意,縱身跳下原先停在天空之城的飛行器與海盜們會合,這時候男女主角的表情和從前的冒險故事有著極大的轉變。現代版的冒險故事,並不是找到寶藏或是打倒壞人,故事就這樣結束,一場追尋自我,最後肯定自我的冒險之旅才是宮崎駿作品中所傳達的訊息。

  天空之城不只有活在記憶裏,只能在考古的素材中翻尋,看完這部片,我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天空之城,飄浮在未來的時空,向我們招手,也許下一個科幻版的天空之城,從你的手中浮現也說不定?

arrow
arrow

    April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