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外盒 

(三十九)水晶立體拼圖-鑽石

購買日期:2009/3/16

奮鬥日期:2010/7/29

編號:不明

產地:中國(香港愛立實業有限公司)

片數:41

價錢:499 (有買一送一優惠)

費時:32分鐘 (左半邊22分鐘 右半邊10分鐘)

心得:

        終於來到我自己選的鑽石啦!其實博客來的售價真的好貴喔!要不是因為買一送一的優惠我大概也不會在博客來買。雖然這一系列的拼圖剛推出來的時候真的都很貴啦~就像一開始的透明拼圖台灣也貴的嚇嚇叫一樣,奇貨可居嘛~不過現在看到的價差range還蠻大的,網拍上從100多到2,3百都有,時再不知道要選哪一家的說。

        從小我就很喜歡會閃閃發亮又華麗漂亮的東西,所以像寶石類的東西一直深得我心XD當然不是真的去收藏寶石啦!(也沒這個錢的說=_=lll)但是有關寶石的相關資訊,像是種類、硬度、特殊切割和比較知名的寶石大概都有稍微研究過,記得小學就常常拎著一本迷你口袋書的寶石圖鑑認真閱讀;中學陪爸爸去飯店的時候因緣際會的被拉到一個寶石專櫃去,爸爸覺得很無聊,結果反而是我和賣寶石的阿姨談的很開心的說^^(爸爸一直都覺得這些只是會發亮的石頭……冏)

        所以再選購水晶拼圖時就特別喜歡這顆鑽石啦!畢竟鑽石是寶石之王嘛~而且又是4月的誕生石(不過其實單論喜歡的寶石種類的話,我最喜歡的是月長石,再來是鴿血紅和星光藍寶)。這個鑽石和下一幅的天鵝一樣都已經先拼好後用透明盒子包起來了,所以還要先拆開來。一開始我怎麼樣拉軸心都拉不開來,一直想說該不會是品質太爛卡太緊了吧?後來才不情願的從盒子底部找出說明書後發現原來它的軸心是分成兩段,所以要從左右兩邊一起拉才可以拉出來,在把拼片打散混在一起後我又重新把拼片兩片兩片的分類完,然後才又開始拼。

        雖然知道大約可以按照拼片的大小判斷位置,不過因為有些拼片會重疊在另外的拼片上面,所以剛開始拼的時候總有點卡卡的感覺,不過完成左半邊去拼右半邊大概是有手感了,所以拼的蠻順利的,只要10分鐘就完成啦!接著開心的把左右兩邊合在一起壓緊後,美麗的鑽石就完成啦~

        這顆鑽石的透明感相對於率水滴真的好很多呢!(不過無奈我照相技術差,沒辦法拍出美麗的透明感Orz)不過後來發現鑽石有出深藍色的版本後有點後悔買這個透明版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已經有透明的白天鵝了,如果是藍色的鑽石百和透明白天鵝擺在一起會比透明鑽石還好看多了!(所以已經決定之後的玫瑰花要買藍色的^^)另外一點則是受到鐵達尼號影響啦!裡面的那顆籃鑽-海洋之心多美啊!

2010/12/1

再來就來看拼圖的照片囉!

鑽石外盒 

送來的時候都是這樣包的緊緊的

外盒背面 

背面有出版的拼圖種類介紹,個人覺得天鵝的那個藍很不好看......

拆開外盒 

打開外層的包裝盒還有內層的

完成半顆 

左半邊已經完成囉!剩下右半邊的拼片

完成圖 

完成後放上小架子,就大功告成囉!(其實這顆鑽石的透明度還不錯,是我的照相技術太爛把它拍成這個樣子的Orz)


補充資料:
鑽石
鑽石

鑽石是指經過琢磨的金剛石,金剛石是一種天然礦物,是鑽石的原石。簡單地講,鑽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人類文明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人們發現和初步認識鑽石卻只有幾百年,而真正揭開鑽石內部奧秘的時間則更短。在此之前,伴隨它的只是神話般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懼的傳說,同時把它視為勇敢、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徵。如今,鑽石不再神秘莫測,更不是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為百姓們都可擁有、佩戴的大眾寶石(迷之聲→前提是要先有錢XD)。鑽石的文化源遠流長,今天人們更多地把它看成是愛情和忠貞的象徵。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鑽石的歷史

鑽石,這個詞本身令人產生很多聯想,稀少、珍貴、誘人、美麗、象徵愛情的火花……產生于3億年前的地核深處,被火山噴發帶到地球表面,現在許多人手上戴的鑽石都已超過1億年的歷史。

鑽石號稱"寶石之王",它與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金綠貓眼石同被列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五大名貴寶石,而其中鑽石又居於五大寶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寶石。Diamond一字的來源,是希臘字 "Adamas" ,意思是不可征服和不滅。不同國家把鑽石用作不同用途,古代人用鑽石來製造工具和雕刻。例如非洲和中東就用鑽石作交易來代替貨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用的貨幣。在古代鑽石另外的意思為魔法、健康、保護、毒藥,還有代表財富、繁榮、地位、永久的愛。它們也是外國王帝,王皇的像徵。4000年前,人類歷史上第一顆鑽石在印度出土。自此鑽石的璀璨與美麗即備受推崇追羨,更沾上無數神秘傳奇。羅馬人認為鑽石是從隕星中分裂出來的,而希臘人則認為這些閃閃發亮的鑽石是上帝的眼淚。

 而鑽石真正成為首飾,要追溯到13世紀的歐洲,在當時鑽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法王路易斯九世(Louis IX)把鑽石價值同重要性在世上提高,因他把鑽石用作王室的象徵,禁止平民佩帶。),佩帶鑽石是皇后、公主們的特權。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裏獲贈一顆鑽石,並在公共場合佩帶,鑽石從此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鑽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理斯愛鑽如命,喜好收集鑽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鑽戒,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鑽戒。其後,鑽石便成美麗及永恆愛情的象徵,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鑽石新潮流。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鑽石,他的王后嘉芙蓮除喜歡鑽石首飾外,還將鑽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鑽石粉末。鑽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鑽石吞入體內行竊。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鑽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全身上下鑽石閃閃。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鑽石、273顆重量為410克拉的鑽石。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鉅賈手中購回的44顆大鑽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鑽(法蘭西之藍)。

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鑽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后加冕時,皇后冠上鑲有2500顆鑽石。

英國王室與鑽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享利八世是鑽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用鑽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頓成風尚。同時又掀起用鑽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鑽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莉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傾訴哀腸。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鑽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鑽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鑽石首飾,並將它作為愛的永恆資訊。這一切完全是由鑽石大王哈裏·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尼斯特·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美國人後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發起的以"鑽石是永恆的"這句廣告語聞名於世的促銷運動。據說鑽石鉅賈布萊迪擁有2萬顆鑽石;出版業鉅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鑽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伊莉莎白·泰勒都與鑽石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鑽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鑽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後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樸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恆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鑽戒。

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於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鑽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鑽石的第三環。這一新概念使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鑽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篇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這些刀劍都鑲有鑽石。

訂了婚的女士們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的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臟直接通到左手無名指的指尖。透過一隻簡單的單粒鑽戒,鑽石為世上無數男女傳達了心中的情愫,散發出永恆的愛火。從結婚,到結婚周年紀念日,相愛的男女都用鑽石來表達情意,一隻鑲滿鑽石的圓形戒指,說的是"我倆的愛情沒有盡頭",代表永恆之愛(這個源自西方的傳統亦為東方人所接納),時至今日,人們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蔚然成風。人們還將結婚60周年或75周年稱為鑽石婚,也將鑽石作為四月的生辰石。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鑽石,一直是無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並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凡。鑽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恆之愛的象徵。傳說中,邱比特的箭端鑲了鑽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為它的光芒淩駕超越于任何寶石之上,古希臘人相信鑽石是隕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認為鑽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淚;人們也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來。在梵文中鑽石一詞即為雷電之意,藉以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現代科學的發展才告知人們鑽石並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古人還相信鑽石會生小鑽石,連著名的科學家波義爾(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種說法。在17世紀,葡萄牙的探險家認為"鑽石在接近地表處生長2-3年可長成",並以礦工為何若干年後再返回老礦區仍可采到鑽石為例證實這一觀點。(當然這是假的!)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香港鑽石入門網站浙江理財網)

鑽石的價值

鑽石究竟是天生的寶石之王呢,還是經過後天人為運作的呢,這方面的文獻不多,尤其是從資本角度解剖鑽石價值之鏈的文章少之又少,今天不妨在這裡做一個探索。

人類的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寶石之王的概念,古代中華文明認為白玉是寶石之王,詩經時代即有君子與玉比德的傳統,到了漢代,玉已是帝王家族專供的了,帝王死後著金縷玉衣入殮,平民百姓不得擁有玉。西歐文明認為琥珀是寶石之王,到了與漢同期的羅馬,琥珀也成為帝王專供,一塊極品琥珀可以換數十個壯奴。兩河流域文明以貓眼石、祖母綠為寶石。這些寶石在當時相對於鑽石的價值更高。

鑽石在古代中國長期以來不過是瓷器匠人的工具——金剛鑽——而已,充其量算是個手工業原料。顯然,面對一塊大鑽石,古代中國可沒有任何女人尖叫,倒是瓷器匠可能會大叫一聲。

話說1939年,由於經濟不景氣,鑽石需求量是大幅的下降,已經是戴比爾斯鑽石公司總經理的哈利·奧本海默,發現自己的公司從1859年創建以來,儘管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鑽供應商,甚至佔據了世界天然原鑽的80%的供應量,但是人們對鑽石的消費一直不高,為此,當時戴比爾斯不得不削減自己90%的生產量,為了打動世界鑽石需求,打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經典口號,打動了無數沉溺在愛河中的情侶,並讓他們更加期待愛情的永恆,同時被鑽石這一稀有、珍貴的寶石之王所深深的吸引。成功把鑽石推銷給了大眾,使鑽石的價格一路走高,並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高度壟斷的鑽石市場。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作為20世紀最為經典的廣告語,如同一次愛情核爆炸,響徹全球。在古老東方中國這句話更是意味深長,短短的十九年間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婚慶以配戴黃金、翡翠的傳統習俗,一枚鑽戒成為承載兩人愛情最美好的信物。

鑽石的評鑑標準

傳統釐定鑽石價值高低的標準是「4C」制度,即克拉、色澤、淨度、和切割。

克拉(Carat),是鑽石的質量單位。一克拉相等於200毫克,相傳早期印度鑽石商人稱量鑽石所用的砝碼為稻子豆樹(carob)果實,一粒這樣的果實大約就重200毫克。因為鑽石的密度基本上相同,因此越重的鑽石體積越大。越大的鑽石越稀有,每克拉的價值亦越高。

淨度(Clarity)以鑽石內的瑕疵多少決定。瑕疵可能是天然的雜質或裂痕。瑕疵的數量、位置、大小等都會影響評級。鑽石礦開採出來的金剛石中,只有20%可以成為寶石,其餘的因為瑕疵較多通常只能作工業用途。而20%的寶石級鑽石中,大部分都包含肉眼可見的瑕疵。在此級別以上的鑽石較為大眾喜愛。至於屬完美級別的鑽石更為罕有,被稱為「博物館級」鑽石。通常使用10倍放大鏡觀察鑽石內部及表面瑕疵的大小、數量、分布及對鑽石光彩影響的程度,分出等級。一般通行的淨度分級如下:

  • FL - 「Flawless」,完美無瑕。在十倍放大鏡下內外俱無瑕疵。
  • IF - 「Internally flawless」,內部無瑕。在十倍放大鏡下只有表面有輕微花痕。
  • VVS1, VVS2 - 「Very Very Slight」,非常非常小。在十倍放大鏡下只有很難看見的瑕疵。VVS1淨度高於VVS2。
  • VS1 and VS2 - 「Very Slight」,非常小。在十倍放大鏡下可看見瑕疵,但肉眼難以辨認。VS1淨度高於VS2。
  • SI1 and SI2 - 「Slight Inclusions」,小瑕疵,肉眼可能看見。
  • I1, I2 and I3 - 「Imperfect」,有瑕疵,可以被肉眼看見。

現代科技之下,有些鑽石的瑕疵是可以修補的。不過修補過的鑽石的價值會稍低。

色澤(Color),鑽石的色澤會因為化學上的雜質而有所偏差。完全純正的鑽石應該是透明無色的。鑽石偏向不同的顏色會影響它的價值。絕大部分的鑽石都是因為帶有氮原子而偏黃。白鑽越偏黃,價值便越低。但是偏粉紅或藍的鑽石價格卻較高。顏色強烈偏向粉紅或藍的鑽石可能是價值連城。

一般的方法是把鑽石按偏黃的程度分為不同的等級,把樣品與已知色級的比色石對比確定,以D級最高,Z最低。

  • 無色: D, E, F
  • 接近無色: G, H, I, J
  • 微黃: K, L, M
  • 輕淺黃: N, O, P, Q, R
  • 淺黃: S, T, U, V, W, X, Y, Z

切割(cutting)指金剛石是如何從原先開採的石礦中切割成寶石。切割往往是最能影響鑽石的品量及價值的一個指標,但是它卻沒有單一的分級方法。

常見的鑽石切割形狀

  • 圓形
  • 祖母綠型
  • 橢圓形
  • 梨形
  • 公主方型
  • 枕形
  • 心形
  • 八心八箭-邱比特切工

切割得宜的鑽石,顯得亦比同級重量、顏色,但切割差的鑽石更為燿燦。判斷切割是否優良,要看鑽石的各種比例,各面是否對稱,各種角度等等。有時鑽石的切割角度相差數度,便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

切割完的鑽石,往往只有原石的一半重量。為了在鑽石保留最多的重量,或者要避開原石上的雜質,有些鑽石切割時會犧牲完美的切割比例。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世界名鑽

希望鑽石(Hope Diamond)


(圖片來自
維基百科)

希望鑽石Hope Diamond)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一顆藍色鑽石,重45.52克拉 。目前,該鑽石藏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院的國立自然博物館中。在傳說之中,這是一顆受詛咒的寶石,會為擁有者帶來厄運。

法蘭西之藍

  這顆鑽石是1660年左右塔韋尼埃在印度戈爾康達著名的科魯爾礦山買到的,時稱塔韋尼埃之藍。當時該鑽石只是粗糙地刻成三角形狀,因此不可能被當成是女神的眼睛。(女神的眼睛是和詛咒的傳說有關,因為詛咒傳說隨便一找都有,比真實歷史還有名,所以我這裡只放真實歷史,喜歡看詛咒的人就直接上網或點後面的連結吧!)

  1668年,塔韋尼埃回到法國,在凡爾賽宮向法王路易十四展示了他在印度的收穫,路易十四買下了四十餘顆大鑽石,其中包括這顆藍鑽石。宮廷御用珠寶匠Sieur Pitau將其切割成67.125克拉,鑲嵌于黃金底座,連上緞帶後作為國王在典禮上使用的項飾。路易十四稱其為王冠藍鑽或者法蘭西之藍1749年,路易十五將該鑽切割後鑲于自己的金羊毛勳章上作為掛件。路易十五死後,這顆鑽石就沒有被正式使用過。

  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東尼特被關押,他們並沒有隨身攜帶這顆寶石。17929月11,六名竊賊闖入皇家寶庫將該鑽偷走。其中一名竊賊Cadet Guillot將其攜回勒阿弗爾,又渡海去了倫敦。1796GuillotLancry de la Loyelle逮捕投入監獄,據說Gulliot將這顆鑽石獻給了de la Loyelle,但是沒有任何材料記載了這一點。

  18129月,一顆類似于法蘭西之藍的鑽石出現在倫敦珠寶商丹尼爾·埃利亞森手裏,這是希望鑽石最早可以確切考證的出處。20052月,美國科學家確認了希望鑽石確實是自法蘭西之藍切割而成。此時正好上距法蘭西之藍失竊20年,剛剛超過了法律規定的追訴時限。傳說喬治四世曾經擁有過它,但是溫莎城堡皇家檔案中並無記載。

霍普家族

  1824,這顆鑽石出現在亨利·菲力浦·霍普的藏品中,霍普將其鑲在一枚胸針上,他的弟媳經常佩戴著這顆藍鑽出席社交聚會。1839,霍普死去,他的三個侄子為了爭奪其遺產打了十年官司,最後亨利·霍普贏得了這顆鑽石。其後,這顆鑽石先後在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和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

  亨利·霍普死於186212月4,其妻繼承了他的財產。18843月31,霍普夫人去世,其外孫亨利·法蘭西斯·霍普·佩爾漢姆-克林頓·霍普、第六世紐卡斯爾公爵,在1887獲得了這顆鑽石。但是根據遺囑,他不能將其出賣。

  公爵揮霍無度,陷入破產。1894他娶美國女演員May Yohe為妻,並在其後靠妻子片酬維生。1896,公爵徹底破產,只得申請拍賣希望鑽石。1901,英國上議院最終裁決他可以賣出希望鑽石。

流落美國

  倫敦珠寶商Adolf Weil29 000英鎊的價格買下了希望鑽石,接下來又轉手給了美國人Simon Frankel1908,巴黎的Salomon Habib400 000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顆鑽石。1909,深陷債務危機的Habib被迫以低價(80 000美元)將該鑽石出售給了巴黎的Rosenau1910,著名的珠寶商皮耶爾·卡地亞以550 000法郎的價格將其購入。

  卡地亞重新鑲嵌了這顆寶石,並在1911將其出售給了麥克林。麥克林逝世於1947年,1949,希望鑽石再次被拍賣,紐約珠寶商溫斯頓買下了它。溫斯頓將這顆鑽石巡迴展出,並在許多公益場合展示,包括1958加拿大國家博覽會。195811月7,溫斯頓將希望鑽石捐給了史密森博物院。

史密森歲月

  也許確實這顆鑽石給一些人帶來了惡運,但是對於史密森來說,擁有這顆鑽石卻意味著好運。希望鑽石是其珠寶展館的重要展品。1962,博物館重修了珠寶展館,在大廳邊專辟一小廳展示該鑽石。該鑽石陳列在一個旋轉底座上,每天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是整個博物館最有人氣的展品。

最新研究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其色澤稱為奇妙深灰藍。這顆鑽石有著獨特的螢光,象其他寶石一樣,在紫外線照射下,它淡淡泛著光,可是當把紫外光源移走之後,這顆鑽石就散發出鮮豔的紅色磷光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桑西名鑚(Sancy Diamond)


(以上圖片來自
維基百科)

桑西鑽石,重達55克拉,雙重玫瑰車工的梨形淺黃色世界名鑽,最初屬於法國勃艮第大膽的查理斯公爵,是世界上著名的十大鑽石之一。

桑西鑽石源自於印度,當時約在1570年有一位使者名叫哈利申斯(Nicolas Harley, Seigneur de Sancy)買了這顆鑽石。後來便借給法皇亨利三世(Henry III),放在帽子上。亨利四世也借來做抵押,籌措資金擴充軍備,讓哈利申斯位居財政高官。之後被委任為英國大使,才賣給依利沙白女皇一世(Queen Elizabeth I),再傳給詹姆士一世(James I)、查理士一世(Charles I)、查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再賣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Louis XIV) 從此The Sancy Diamond在法國皇室內傳承,直至法國大革命,於1792年皇室珠寶被竊,鑽石也失去下落。到了1828年俄羅斯皇子丹美洛Demidoff曾配戴申斯鑽石。1865年將它賣給印度富商Sir Jeejeebhoy1906William Astor買了這顆鑽石作為兒子的結婚禮物,而媳婦借給法國博物館展覽,1964William Astor的媳婦過世,英國政府宣稱The Sancy Diamond乃英國皇室國寶,直至今日此鑽石仍在法國政府手中,可在法國羅浮宮Louvre Museum見到。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攝政王鑽石(Regent Diamond) 


(已上圖片來自
互動百科)

攝政王鑽石的英文名稱為Regent,重140.5克拉,無色,古墊形琢刻形狀,原產於印度,是世界著名的鑽石之一,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阿波羅藝術館。攝政王鑽石是一顆美麗、優質的鑽石,一聽到名字就知道這又是一顆與皇室貴族關係密切的珍寶,而它與希望一樣有著神秘的噩運之說。

攝政王鑽石的發現

  這顆鑽石是在1701年,由在戈爾康達的克利斯蒂納河畔派特爾鑽石礦幹活的印度奴隸發現的,原重410克拉。這名奴隸為了把鑽石帶出礦山,忍痛割破自己的大腿,將鑽石藏在皮肉之中,然後纏上綁帶,逃出了礦區。他向一個英國船長吐露了秘密,並提出與該船長分享鑽石,而條件是幫助他逃離這個國家,船長表面上答應了這個奴隸的要求,但在旅途中,船長偷走了鑽石並把他扔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攝政王鑽石的流傳

  據說船長以1000英鎊的價格,把鑽石賣給了商人傑姆村德。後來,馬德拉斯的英國總督湯瑪斯·皮特以2.4萬英鎊的價格買下了這顆鑽石,並把它命名為皮特鑽石。

  鑽石由貝德福特號商船運回倫敦,在倫敦,該鑽石由約瑟夫·庫帕進行切磨,鑽石的重量也從410克拉減少到400.5克拉,切磨工作所花去的費用高達5000英鎊,在18世紀初期,這可是一筆相當驚人的開銷。

  約過了兩年,對皮特鑽石又進行了重新切磨,又共耗費了一年的時間。經過精心策劃設計,皮特鑽石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若干顆鑽石,其中最大的一顆重140.5拉。因售價昂貴,要出售這顆巨鑽也相當困難。而另一方面,許多人對這顆鑽石非常感興趣,想方設法想見識見識。因此皮特常擔心鑽石會被盜,總把鑽石帶在身上,從不離開自己一步,經常變換住地,還經常偽裝自己。總之,皮特被這顆鑽石折騰得疲憊不堪,為了解脫這種困境,他急於出售這顆鑽石。

  由於鑽石價格昂貴,許多歐洲王室聞之卻步。法國國王路易士十四死後,他5歲的曾孫子登上了法國王位,而由奧爾良公爵伊沙克·阿本戴納擔當攝政王。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勢,阿本戴納花費了13.5萬英鎊買下了這顆鑽石,並取名為攝政王鑽石。

  1772年,在路易士十五的加冕典禮上,攝政王鑽石鑲嵌在他的王冠上。1792年,攝政王鑽石與法國王室的其他珠寶一起被盜,約過了一年多時間,在巴黎的一幢木結構房屋頂樓的裂縫內,找到了攝政王鑽石,因此它又回到了法國皇家珍寶庫。

  l799年拿破崙自命為第一執政官,法國王室珠寶被用作各種籌集貸款的擔保,阿德吉唐特將軍經手抵押了許多鑽石,包括攝政王鑽石和桑西鑽石,從柏林和馬德里得到了貸款。拿破崙率領的軍隊征服了義大利,帶回了大量的貴金屬和寶石,法國的珍寶庫又開始豐富起來。拿破崙還贖回了曾經典當和抵押的大多數鑽石,其中包括攝政王鑽石。拿破崙把這顆鑽石鑲嵌在寶劍的護手上。此後,鑲有攝政王鑽石 的寶劍被拆開,又把這顆鑽石鑲在另把新做的寶劍上,周圍還鑲有玫瑰型的鑽石和其他的鑽石。滑鐵盧戰役,拿破崙被擊敗了。恢復君主政體後,查理十世把攝政王鑽石鑲嵌在王冠上。

  拿破崙三世和歐仁妮結婚時,王室珠寶匠曼塞爾·巴布斯特為歐仁妮王后設計了一頂新的王冠,並鑲上攝政王鑽石。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後,王室珍寶又收歸國有,在此後的大拍賣中,攝政王鑽石由於身價太高,而未被列入拍賣的清單中。

攝政王鑽石現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攻佔了法國,1940年巴黎淪陷前,法國政府把攝政王鑽石隱藏在盧瓦河畔香波爾城堡中一塊不引人注意的護牆板內,德軍元帥戈林曾以武力相威脅,要求交出這顆鑽石,但並未如願。1945年,攝政王鑽石重返羅浮宮的阿波羅藝術品陳列館。

(以上資料來自互動百科)

p.s上面三顆鑽石和佛羅倫斯鑽石(一顆巨大的黃鑽石,現在已經不知去向了)合稱歐洲四大名鑽,不過會被合稱四大名鑽的原因是因為這4顆據說都是被詛咒的鑽石......(最有名的是這四顆鑽石都曾經為路易十六所有)

庫利南鑽石(Cullinan Diamond) 

 
(上圖為庫利南一號,又被稱為the Star of Africa,圖片來自於
http://famousdiamonds.tripod.com/cullinandiamonds.html)

世界上最大的寶石金剛石名叫庫利南,它的發現是相當偶然的。1905125,南非(阿紮尼亞)的普列米爾礦山,有一個名叫威爾士的經理人員,偶然看見礦場的地上半露出一塊閃閃發光的東西,他用小刀將它挖出來一看,是一塊巨大的寶石級金剛石。它的重量用當時的舊克拉單位(1克拉=205毫克)3024.75克拉。換算成現在通用的公制克拉(1克拉=200毫克)3106克拉,即621.2。體積約為5×6.5×l0cm,相當於一個成年男子的拳頭。它純淨透明,帶有淡藍色調,是最佳品級的寶石金剛石。一直到現在,它還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寶石金剛石。

庫利南不是一個完整的晶體,它只是一個大晶體的一部分碎塊。庫利南由於太大,當時沒有人能買得起。後由南非的德蘭士瓦地方當局用15萬英鎊收購,在1907129,為祝賀英王愛德華三世的生日而贈送給英國皇室了。

加工

  1908年初,庫利南被送到當時琢磨鑽石最權威的城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交給約·阿斯查爾公司加工,加工費8萬英鎊。由於原石太大,須要事先按計劃打碎成若干小塊。打碎它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因為如果研究不夠或技術欠佳,這塊巨大的寶石就會被打碎成一堆沒有什麼價值的小碎片。

  打碎工作由荷蘭著名工匠約·阿斯查爾進行。他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來研究庫利南,按它的大小和形狀造了一個玻璃模型,並設計了一套工具。他先用這些工具對玻璃模型試驗,結果模型按照預想的要求被劈開。經過幾天休息之後, 1908年2月10日,他和助手來到專門的工作室中,將庫利南放在一個大鉗子裡緊緊鉗住,然後將一根特制的鋼楔放在它上面預先磨出的槽中。約·阿斯查爾用一根沉重的棍子敲擊鋼楔,“啪”的一聲,庫利南紋絲不動,鋼楔卻斷了。阿斯查爾臉上淌著冷汗,在那緊張得像要爆炸的氣氛中,他放上了第二根鋼楔。再使勁地敲擊一下,這一次,庫利南完全按照預定計劃裂為兩半,而阿斯查爾卻由於過度緊張昏倒在地板上了。   

庫利南被劈開後,由三個熟練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時,琢磨了8個月。一共磨成了9粒大鑽石和96粒小鑽石。這105粒鑽石總重量1063.65克拉,為庫利南原重量的 34.25%。由此可知,金剛石在加工成鑽石後,重量損失很大。 

 剩下的部份

  庫利南一共切割成九顆大鑽石和96顆小鑽石,分別作為王冠、權杖及其它裝飾之用。九顆鑽石餘下的五顆是:第五顆為心形、重18.8克拉;第六顆為船尖形、 11.5克拉;第七顆為船尖形、重8.8克拉;第八顆為長方形、重6.8克拉;第九顆為梨形、重4.39克拉。另外尚有96顆小鑽石,已分散在世界各地 共重8克拉。餘下非常細小不能琢磨的碎石一堆、重9.5克拉。

  
(上方為庫利南第八,下方為庫利南第六,圖片來自於
http://famousdiamonds.tripod.com/cullinandiamonds.html)

(以上資料來自於百度百科)

arrow
arrow

    April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